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GB 21670—2025《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于5月30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2026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新内容:相较现行的GB 21670-2008,GB 21670—2025主要新增了三方面技术要求:一是完善了电力传输制动系统规范;二是明确了电力再生制动(动能回收)的具体标准;三是强化了紧急制动信号要求。
政策环境影响
2025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创新,为行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工信部连续发布多项重要汽车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及修订文件,涉及自动紧急制动、车门把手安全等核心安全领域,推动产业向安全、绿色、智能方向转型。
产业集群分布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集中性,六大产业集群涵盖了中国主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这些集群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体系。
图表: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全景分布地图
资料来源: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
市场规模预测
全球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中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新能源和智能化零部件成为市场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未来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图表:2025-2030年全球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预测
数据来源:Data Bridge Market Research、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
中研普华预计,到2026年全球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市场规模价值近800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0228.79亿美元,2025年至2030年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增长率超6%,我们预计5年平均增速好于国民经济预期增速。
市场竞争格局
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出较为分散的状态,但核心零部件领域集中度较高。宁德时代、华域汽车、潍柴动力等龙头企业在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如宁德时代在2025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中位列第5名。
图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竞争梯队
数据来源: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
2024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市场集中度CR3约为11%,CR5约为13%,CR10约为15%。整体来看,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企业市场集中度较低。
更多报告内容点击:
2025年6月10日晚至11日,包括比亚迪、中国一汽、吉利汽车、小米汽车等在内的15家主机厂先后表态,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控制在60天以内。
业内点评:汽车企业大多为央企、地方国企或龙头企业,在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中发挥着“链主”作用,账期长短对供应商的资金流转速度和资金成本影响重大。
产业链发展分析
从产业构成来看,汽车产业链涵盖了从上游的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中游的整车生产,到下游的销售服务以及后市场等多个环节,各环节相互依存、协同发展。
中游的整车生产环节,正处于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转型浪潮之中。电动化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升温,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569.9万辆和560.8万辆,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众多车企纷纷加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推出多款新车型,涵盖轿车、SUV、MPV等多个细分市场。
国内外市场分析
报告显示,汽车产销总量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其中,汽车国内销量2557.7万辆,同比增长1.6%,消费潜力不断释放。
图表:2019-2024年中国汽车销量及增速走势图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
2021年以来,中国车企海外开拓持续见效,出口数量快速提升,成为拉动中国汽车产销总量增长的重要力量。2024年,尽管外部压力加大,我国汽车出口仍实现了19.3%的同比增长,达到585.9万辆。
市场区域分布
整体来看,汽车销量在各区域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主要受经济、人口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汽车销售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省份和城市。
图表:中国汽车销售市场区域热力地图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
更多报告内容点击:
—市场策略—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生产基地,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占全球30%以上,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电驱动系统、热管理、功率电子等新能源核心部件需求激增,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
中国供应商在电动化转型中具有显著的技术和成本优势,应抓住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带来的增量市场机遇,通过全球化布局、精益运营和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在全球市场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