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十五五”时期是甘肃省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实现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面对国土空间布局优化、新质生产力培育、区域协调发展等新要求,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需立足“承上启下”的战略定位,系统谋划基础设施升级、技术创新驱动、服务模式转型等核心任务。
一、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基础设施网络逐步完善,但区域差异仍存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显示:甘肃省已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普通公路为支撑、铁路民航为补充的综合交通网络。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省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通车里程突破8000公里,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G331线甘新省际通道等重大项目建成投运,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交通短板加速补齐。然而,受地形地貌和人口密度影响,甘南、临夏等地区路网密度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交通一体化水平有待提升。
(二)运输服务结构持续优化,但需求适配性不足
公路客运呈现“班线萎缩、包车活跃”特征,旅游包车客运量同比增长6.65%,而传统班线客运量下降超4%;货运领域大宗物资运输占比高,集装箱、矿建材料等需求增长显著,但多式联运占比不足。城市交通中,轨道交通客运量逆势增长5.1%,而公共汽电车吸引力下降,反映出公众出行需求向高效、绿色方向转变。
(三)科技创新赋能成效初显,但转化应用待深化
甘肃省在智能交通、交通安全、物流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智能交通系统实现交通流量动态监控,车路协同技术在清傅智慧公路试点应用,冷链物流技术保障农产品流通效率。然而,高精度导航、多模通信融合等前沿技术仍处于示范阶段,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需进一步强化。
二、核心技术分析
(一)智能网联与车路协同技术
甘肃省已开展智能网联车路协同开放测试路段建设,通过泛在无线通信、车辆高精度定位等技术,实现交通信号优先控制、危险预警等功能。未来需重点突破车路信息交互延迟、复杂场景感知决策等瓶颈,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在物流运输、旅游客运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二)绿色低碳技术
近零碳服务区、节水驿站等项目落地,固废基胶凝材料、半柔基体大空隙沥青混合料等新技术在养护工程中推广。下一步需加强新能源车辆配套设施建设,探索氢能重卡、电动飞机等低碳运输工具的应用路径,构建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监测体系。
(三)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技术
兰州铁路枢纽、敦煌通用航空项目等实践表明,枢纽一体化需强化多种运输方式在空间布局、时刻衔接、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协同。例如,敦煌“飞天”通用航空项目通过直升机短途运输,解决了景区间通勤难题,优化了“快进慢游”体系。未来需推广“站城一体”设计理念,提升枢纽综合效益。
三、国内外案例分析
(一)国内案例:浙江“四港联动”工程
浙江省通过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联动发展,实现货物运输“一单制”、信息互联互通。例如,宁波舟山港与“义新欧”中欧班列衔接,形成“海铁联运”新模式,降低物流成本20%以上。甘肃省可借鉴其多式联运组织经验,强化兰州国际陆港与中川国际机场的协同,打造向西开放枢纽。
(二)国际案例:瑞士阿尔卑斯山区交通网络
瑞士通过“铁路+缆车+步行道”立体交通体系,实现山区旅游与生态保护平衡。例如,少女峰铁路沿途设置观景平台、应急避难所,配套智能票务系统,年客运量超百万。甘肃省可参考其“交通+旅游”融合模式,在河西走廊、甘南等地规划低空游览、山地轨道交通等特色项目。
(三)省内案例:敦煌“交旅融合”示范项目
敦煌“飞天”通用航空项目、悬泉置交旅融合综合体等案例,通过低空游览、文化主题服务区等创新业态,年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其成功关键在于:一是深挖地域文化IP,二是整合交通、旅游、商业资源,三是应用智能调度系统提升运营效率。这些经验可为全省交旅融合发展提供范式。
(一)基础设施网络向“多向联通”升级
甘肃省将加快推进定西至平凉铁路、敦煌至若羌铁路等项目,打通南疆与河西地区铁路微循环,构建“甘疆古丝绸之路旅游带”。同时,实施兰新线、陇海线提质工程,提升干线通道运输能力,适应中欧班列、跨境电商等新业态需求。
(二)运输服务模式向“一体化”转型
公众出行需求从“走得了”转向“走得好、走得省”,推动空铁联运、公空联运等模式创新。例如,兰州中川国际机场试点行李直挂、电子客票,实现“一票通行”。货运领域将推广“一单制”多式联运,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三)科技创新向“全链条”渗透
从规划阶段的大数据分析需求预测,到建设阶段的智能建造技术,再到运营阶段的智慧养护系统,科技创新将贯穿交通全生命周期。例如,甘肃省推广的“揭榜挂帅”机制,通过产学研协同攻关固废利用、沥青再生等关键技术,提升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区域协同向“跨省域”深化
甘肃省将加强与陕西、新疆、青海等省份的规划衔接,共建跨区域综合运输通道。例如,推进G30连霍高速扩容改造,缓解兰新线运输压力;联合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线路,实现客源互送、资源互补。
(一)优先布局战略通道项目
聚焦“三大高速公路新通道”“第四大高速公路新通道”(甘川新通道)等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特许经营,通过PPP模式分担投资风险。例如,G571线阿克塞至拉配泉段引入63家企业,吸引社会资本436.5亿元。
(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设立交通运输科技专项基金,支持智能网联、低碳技术等前沿领域研发。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重点实验室,对成果转化效益显著的项目给予税收优惠。例如,对应用固废基胶凝材料的养护工程,可按减排量给予财政补贴。
(三)创新投融资机制
探索“交通+资源”开发模式,将沿线土地、矿产、广告等资源收益反哺交通建设。例如,太石交旅融合服务区通过亲子乐园、住宿营地等业态实现运营收益,形成“建设-运营-收益-再投资”良性循环。
如需了解更多交通运输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