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四川省清洁能源行业“十五五”规划:零碳经济枢纽与全球标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是衔接“十四五”成果、面向2026—2030年的中长期发展蓝图,旨在通过系统性布局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规划以“双碳”目标为牵引,聚焦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生态协同三大维度,提出构建“水电为主体、新能源为增量、氢能储能为支撑”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四川从能源大省向能源强省跨越。
一、发展现状:规模领先与结构优化
截至2025年,四川省清洁能源行业已形成“水电主导、新能源崛起、氢能储能突破”的立体化格局。
水电领域,依托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大流域,建成全球最大清洁能源基地,装机容量占全省电力装机的79.7%,年发电量突破3500亿千瓦时,支撑全国“西电东送”战略。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通过“水光互补”模式,将光伏发电波动性转化为稳定电力输出,弃水率降至3%以下,成为全球最大“虚拟电厂”示范项目。
新能源领域,光伏与风电实现跨越式发展。通威太阳能乐山基地建成全球首个20GW异质结电池项目,单瓦成本降至0.15元,推动晶硅光伏产业链集聚发展;东方电气16MW海上风电机组在川西高原完成吊装,年发电量超6000万度,带动风电装备制造本土化率突破60%。2025年,新能源装机占比达19.3%,营收规模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速超45%。
氢能储能领域,成都建成西部首条氢能重卡物流专线,单程运输成本较柴油车降低20%,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大连融科在攀枝花建成全球最大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电站,支持电网调峰调频,寿命超25年,度电成本降至0.3元。氢能产业虽占比仅0.1%,但营收规模突破300亿元,年均增速超100%,成为增长新引擎。
四川省清洁能源市场呈现“技术驱动、场景拓展、生态协同”三大趋势。
技术层面,钙钛矿光伏、液流电池、质子交换膜电解槽等前沿技术加速商业化。极电光能建成全球首条1GW钙钛矿光伏组件生产线,转换效率突破32%,应用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屋顶项目,年发电量达1亿度;东方氢能建成全球首条兆瓦级PEM电解水制氢生产线,氢气纯度达99.9999%,支撑川渝地区氢能重卡保有量突破1万辆。
应用场景层面,清洁能源与交通、建筑、工业深度融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等交通枢纽全面应用钙钛矿光伏幕墙,年发电量超5亿度;天府新区建成西部首个零碳产业园,集成光伏建筑一体化、地源热泵、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单位GDP能耗较传统园区降低60%,入驻企业超100家,年产值突破500亿元。
生态协同层面,若尔盖等生态示范区探索“光伏+草原修复”模式,在光伏板下种植固沙植物,既提升发电效率又修复湿地草原;扎拉山光伏电站通过“牧光互补”设计,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牧羊”,带动当地牧民增收超30%。
三、投资分析:机遇涌现与风险并存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显示,四川省清洁能源行业“十五五”期间投资机遇集中于四大领域:
技术突破领域,钙钛矿光伏、液流电池、氢能制储运等环节技术迭代快、市场空间大。预计2027年钙钛矿组件量产效率突破35%,成本降至0.3元/W,支撑BIPV市场规模突破1000亿元;2030年全省绿氢产能达50万吨/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应用于交通、化工、钢铁等领域,年减排二氧化碳超600万吨。
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特高压输电、储能电站、充电网络等配套设施需求旺盛。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输送能力将提升至1200万千瓦,支撑“藏电入川”“疆电入川”通道建设;全省规划建成充电桩12万个,支撑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中石油四川销售公司充电量年增近5亿公里。
产业集群领域,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乐山晶硅光伏基地、宜宾动力电池之都等产业集聚区投资回报率高。成德集群拥有规上企业766户,研发强度达3.2%,配套企业超3300户,形成完整产业链;乐山基地吸引通威太阳能、协鑫科技等龙头企业落户,晶硅光伏领域全国前十大企业半数落户四川。
国际合作领域,依托“一带一路”深化清洁能源装备出口与服务。四川造核电设备(如“华龙一号”)、新能源装备服务覆盖100余国家,氢能、储能等领域技术标准输出潜力巨大,预计2030年国际市场份额提升至15%。
从白鹤滩水电站的“银河落九天”到扎拉山光伏电站的“高原蓝海”,从东方电气的“氢能重卡”到通威太阳能的“钙钛矿革命”,四川省清洁能源行业正以技术创新为笔,以生态协同为墨,书写“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发展新篇章。未来五年,四川有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清洁能源解决方案,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四川智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及投资者能否做出适时有效的市场决策是制胜的关键。报告准确把握行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有效规避行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