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卤味行业在资本市场的热捧和消费者需求的推动下,呈现出一定的增长态势。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行业内部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以煌上煌为例,其作为卤味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近年来在营收和门店拓展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卤味巨头煌上煌半年减少762家店
近日,煌上煌披露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9.84亿元,同比下降7.19%;归母净利润7692万元,同比增长26.9%。但利润增长的光环难掩营收持续承压的隐忧。这已是煌上煌连续第五年营收下滑,2021年至2024年营收从23.39亿元一路跌至17.3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曾经喊出"千城万店"目标的煌上煌,如今正加速关店。截至6月30日,煌上煌肉制品加工业拥有2898家专卖店,较2024年末的3660家专卖店,净减少762家,闭店率超过20%。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企业在门店拓展上的困境,也反映出行业整体面临的挑战。
卤味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凭借独特风味与便捷性渗透到居民日常生活的多个场景。随着消费升级与生活节奏加快,其从餐桌佐餐拓展为休闲零食、礼品特产等多元形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红餐大数据显示,2024年,卤味品类市场规模为1,573亿元,同比增速为3.7%。
从市场结构来看,卤味行业主要分为休闲卤制品和佐餐卤制品两大类。休闲卤制品以绝味食品、周黑鸭、煌上煌等品牌为代表,而佐餐卤制品则有紫燕食品、留夫鸭等品牌。尽管市场整体规模在扩大,但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市场集中度较低,存在大量中小企业和夫妻店。这种分散性源于卤味消费的强地域属性——南卤重鲜香、北卤偏酱香,川渝麻辣、粤式清淡等口味差异形成区域性竞争壁垒,本土中小品牌凭借本地化口味与灵活定价策略占据细分市场。
近年来,新兴品牌通过差异化定位突破传统格局。例如,王小卤以凤爪单品打爆年轻消费市场,盛香亭聚焦现捞热卤场景,馋匪主打川味冷吃系列,这些品牌通过精准切分消费群体与场景,逐步侵蚀传统龙头的市场份额。
然而,随着入局者的增多,卤味赛道竞争愈发激烈,卤味品类市场规模增速有所放缓。据红餐大数据预计,2025年卤味品类市场规模将微增至1,620亿元。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老牌企业陷入“规模扩张-利润下滑”怪圈,一方面,门店租金与人力成本上涨压缩利润率;另一方面,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新鲜感下降。财报显示,绝味食品2024年全年收入62.57亿元,同比下滑13.84%,净利润同比暴跌34.04%。同期,周黑鸭营收下跌10.66%,煌上煌营收下跌9.44%。
此外,卤味行业对原料新鲜度、卤汁配方稳定性要求极高,传统作坊式生产依赖人工经验,标准化难度大。头部企业虽建立中央工厂与冷链物流体系,但高昂的仓储与运输成本导致下沉市场覆盖不足;中小品牌则受限于资金与技术,难以突破区域供应链半径,呈现“强区域、弱全国”特征。
消费趋势方面,消费者需求从“饱腹”向“品质+体验”升级:健康层面,低盐、低脂、无防腐剂成为新诉求,推动企业推出气调包装、短保产品;场景层面,即食化、便携化趋势明显,卤味从家庭餐桌延伸至办公室下午茶、户外出游等碎片化场景。此外,线上渠道成为增长新引擎。传统品牌依赖线下门店,而新兴品牌通过直播电商、社交营销快速触达用户。
1. 连锁化与品牌化加速集中
随着冷链物流覆盖全国,连锁企业可通过“中央工厂+前置仓”模式降低成本,拓展下沉市场。预计未来5年,中小作坊将逐步被整合或淘汰,连锁品牌凭借标准化品控与品牌溢价抢占份额。
2. 产品创新:从“口味迭代”到“场景定制”
企业需围绕消费场景开发细分产品:佐餐场景主打家庭分享装,休闲场景推出小包装“一人食”,礼品场景设计地域文化IP礼盒。同时,健康化趋势推动配方升级,例如采用草本卤料、清洁标签。
3. 渠道融合: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
线上渠道从“销售补充”转为“增长主力”,品牌需构建“短视频引流-电商转化-私域复购”闭环;线下门店则向“体验中心”转型。
从行业整体来看,中国卤味行业正处于一个转型与调整的阶段。一方面,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行业内部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诸多挑战,如市场拓展困难、成本压力大、产品同质化严重等。未来,企业要想在行业中脱颖而出,必须在产品创新、品牌建设、渠道拓展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持续发力。同时,企业也应注重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此外,行业整体也应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想要了解更多卤味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