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全球旅游业加速复苏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驱动下,2025-2030年将成为中国旅行社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窗口期。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以及数字技术深度渗透,旅游消费需求正从单一观光向文化体验、生态康养、科技互动等多元化场景延伸。
一、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市场格局:从规模扩张到价值重构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显示:中国旅行社行业已形成“传统巨头+在线平台+垂直细分”的三元竞争格局。传统旅行社依托线下服务网络与供应链资源,在定制游、高端游领域占据优势;在线旅游平台(OTA)凭借技术中台与流量入口,主导标准化产品分销;新兴企业则聚焦非遗体验、研学教育、户外探险等细分赛道,通过场景创新重构价值链条。例如,部分旅行社通过整合地方非遗资源,推出“茶文化研学”“古法造纸工坊”等主题产品,实现客单价与复购率双提升。
(二)政策红利:从单向刺激到系统赋能
国家层面持续出台支持政策,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期间,全国发放超5.7亿元消费补贴,叠加240小时过境免签、区域性入境免签等政策优化,推动入境游人次同比增长超60%。地方层面,云南、海南等地结合资源禀赋推出“旅游消费券+民族文化体验”“离岛免税+景区游览”等创新组合,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政策协同效应下,文旅市场正从“流量争夺”转向“体验深耕”。
(三)技术驱动:从工具应用到生态重构
数字技术已成为行业变革的核心引擎。AI行程规划系统通过分析用户画像,实现“千人千面”的动态推荐;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门票溯源与合同存证,提升交易透明度;5G+VR技术则让“云旅游”“虚拟展厅”等场景成为现实。例如,西安大唐不夜城通过全息投影复原唐代市井,夜间客流量较传统灯光秀提升3倍;故宫博物院上线AR多语种导览系统,国际游客满意度达92%。技术渗透正重塑旅行社的运营效率与用户体验边界。
二、环境分析
(一)政策环境:合规化与国际化并行
国家对旅行社的监管趋于精细化,强调“安全底线”与“创新空间”的平衡。文旅部要求企业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导游培训,并建立动态评级机制,倒逼行业规范化发展。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为出境游带来新机遇,中国与东盟、中东欧国家的签证便利化措施持续落地,推动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旅行社需在合规框架下,探索国际化布局与本土化运营的结合点。
(二)经济环境:消费分层与价值升级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消费观念转变,催生“橄榄型”旅游需求结构:高端客群追求私密性、定制化服务,银发族偏好康养旅居与文化深度游,Z世代则热衷“社交+体验”的碎片化旅行。例如,三亚推出“候鸟式旅居”产品,提供“景区门票+公寓长租+体检服务”一站式解决方案,冬季入住率超90%;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修复研学营”结合VR技术,单营期收费8000元仍供不应求。旅行社需通过产品分层与服务升级,满足差异化需求。
(三)社会环境:文化认同与生态觉醒
传统文化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推动旅行社产品向“文化+生态”双轮驱动转型。春节申遗成功后,北京庙会、潮汕英歌舞等非遗体验游预订量激增;同时,“低碳出行”“零废弃旅行”等绿色理念被越来越多游客接受,部分景区试点“碳积分”奖励机制,引导游客参与环保实践。旅行社需将文化叙事与生态责任融入产品设计,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一)需求侧:从“观光客”到“生活策划者”
现代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而是希望通过旅行获得情感共鸣与自我实现。亲子家庭倾向选择“教育+娱乐”的研学产品,如江西井冈山的“红色教育+健康管理”套餐;年轻群体则追求“小众化、社交化、定制化”,例如“非遗手作体验”“城市微旅行”等新兴业态。旅行社需从“线路供应商”转型为“生活方式策划者”,通过场景创新与情感连接提升用户黏性。
(二)供给侧:从“标准化”到“精准化”
市场供给呈现“大而全”与“小而美”并存态势。大型旅行社通过并购整合资源,打造“交通+住宿+活动”的一站式平台;中小旅行社则聚焦垂直领域,以“轻资产、快迭代”模式抢占细分市场。例如,途牛旅游网推出“牛人专线”私家团,通过高满意度提升复购;同程旅行联合地方文旅局开发“县域夜游”项目,拉动二次消费。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在于以用户为中心,实现产品与服务的精准匹配。
四、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数字化:从效率工具到核心生产力
未来五年,AI、大数据等技术将深度融入旅行社运营全链条。智能客服可实时解答游客咨询,动态定价系统根据供需关系调整价格,虚拟导游则通过多语种交互提升入境游体验。例如,携程通过分析用户搜索记录与消费历史,为家庭游客推荐“主题乐园+亲子酒店+儿童餐”套餐,转化率较通用推荐高25%。数字化能力将成为旅行社的核心竞争力。
(二)融合化:从单一业态到生态共建
“文旅+”模式加速渗透,旅行社与教育、体育、农业等产业的跨界合作日益频繁。例如,联合学校开发“地质科普研学营”,与体育品牌推出“马拉松主题游”,或与乡村合作打造“农耕体验基地”。此类融合产品不仅能创造新增量,还可通过资源整合降低成本。未来,具备生态整合能力的旅行社将主导市场话语权。
(三)可持续化:从理念倡导到实践落地
绿色旅游将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旅行社需在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用户教育等环节贯彻可持续理念,例如推广电子合同、优化交通方案减少碳排放、与环保组织合作开展公益活动。部分企业已先行先试,如中青旅推出“零碳旅行团”,通过购买碳汇抵消行程排放;广之旅建立“绿色供应商库”,优先选择环保认证酒店与交通服务商。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成为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一)短期策略:聚焦细分市场与轻资产运营
针对Z世代、银发族等高增长客群,投资开发“非遗体验”“康养旅居”等垂直领域产品,通过“小团定制+主题化线路”实现差异化竞争。同时,采用“线上引流+线下服务”的轻资产模式,降低固定成本投入。例如,与短视频平台合作推广“城市漫步”路线,利用达人效应快速触达目标用户。
(二)长期策略:布局技术中台与生态合作
加大在AI、大数据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构建智能决策系统与用户画像库,提升运营效率与精准营销能力。此外,通过战略投资或并购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内容创作-体验设计-衍生品销售”的闭环生态。例如,与景区合作开发独家IP,与航空公司推出联名会员计划,与金融机构设计旅游分期产品,通过生态协同创造附加值。
(三)风险防控:合规运营与弹性供应链
密切关注政策变化,建立动态合规体系,避免因资质缺失或服务瑕疵引发法律风险。同时,构建弹性供应链网络,通过多元化采购与区域化布局降低突发风险(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对业务的影响。例如,与多家地接社签订合作协议,避免单一供应商依赖;在热门目的地预置应急物资库,提升危机响应速度。
如需了解更多旅行社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