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旅游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加速、健康消费升级与科技深度渗透的背景下,康养旅游已突破传统旅游边界,成为融合健康管理、生态疗愈、文化体验的复合型产业。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指出,中国康养旅游市场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的范式转变,政策红利释放、消费需求分层与技术创新共振,推动行业向全周期健康服务、智慧化体验、生态化发展三大方向演进。
一、行业现状:政策驱动、需求分层与生态重构
(一)政策红利释放:顶层设计构建发展基石
国家将康养旅游纳入“十四五”重点工程,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等文件明确产业定位,提出“到2030年建成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的目标。地方政策紧随其后,形成差异化创新:海南省允许商业用地转型康养项目,深圳试点“港澳居民康养消费直通车”,山西通过“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康养驿站建设推动全域文旅康养融合。政策组合拳打破行业壁垒,吸引保险机构、地产企业、文旅集团等跨界玩家加速布局,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深耕”转型。
(二)消费需求分层: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分析,康养旅游消费群体呈现“年龄下探、需求上探”特征,参与者平均年龄降至41.5岁,家庭化康养占比达76%,形成“老青共养”的消费场景。需求层次从单一医疗护理向“身心健康-生活品质-精神疗愈”三维体系演进:
老年群体聚焦医疗配套与慢病管理,偏好“候鸟式”旅居康养,对中医理疗、温泉疗养等传统养生方式需求旺盛;
中青年群体关注减压放松与运动健身,瑜伽旅修、森林冥想等“轻养生”产品复购率超40%;
家庭客群崛起催生亲子康养需求,融合自然教育与健康管理的“研学+康养”模式成为新增长点。
消费者对个性化服务的支付意愿显著提升,定制化膳食方案、基因检测健康管理等高端项目的渗透率年增长率达15%。
(三)市场格局:东部领跑、中西部追赶的差异化竞争
东部地区依托经济优势与医疗资源,聚焦高端医养结合项目。例如,上海的“医养综合体”模式通过嵌入三级医院实现医疗与养老的无缝衔接,北京爱如家康养院通过“三甲医疗资源+普惠型收费+智慧化服务”构建全周期照护体系,成为行业标杆。
中西部地区凭借自然资源禀赋,主打“生态康养”。海南的“气候疗法基地”、四川的“森林疗愈小镇”、贵州的“山地康养综合体”增速领先。政策倾斜下,区域差距逐步缩小,中西部通过土地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吸引投资,形成“东部创新、中西部落地”的协同格局。
企业参与多元化:房地产企业(如万科、保利)通过“康养+地产”模式开发集居住、医疗、娱乐于一体的康养社区;旅游企业(如携程、中青旅)整合温泉、森林等资源,推出“旅游+康养”线路;保险公司(如泰康保险)以“保险+康养社区”产品实现风险对冲,保费收入同比增长显著。
(四)产品创新:从单一疗愈到全周期健康管理
康养旅游产品体系日益丰富,覆盖健康养生、休闲运动、文化体验、心灵疗愈四大领域:
健康养生类:开设中医养生馆、温泉浴场、健康体检中心,提供针灸、推拿、药膳等传统理疗服务;
休闲运动类:建设徒步登山步道、山地自行车道、水上运动基地,结合老年群体的太极养生操、八段锦等温和运动课程;
文化体验类:举办中医药文化讲座、民俗文化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体验,将非遗文化融入康养场景;
心灵疗愈类:设置心理咨询室、冥想室、瑜伽工作室,提供压力管理、情绪调节等心理服务。
此外,森林康养、气候康养等绿色业态受青睐,海南“零碳康养社区”通过光伏发电、雨水回收等技术实现能源自给,云南“高原训练基地”利用高海拔环境优势为运动员提供慢病康复服务。
(五)技术赋能:从服务工具到生态基础设施
5G、大数据、AI等技术深度渗透康养旅游场景,形成“平台+终端+服务”的智能生态:
健康监测:智能床垫、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用户睡眠质量、心率等数据,联动空调、加湿器调节环境参数;
应急响应:AI问诊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人机交互,误诊率大幅降低;
服务整合:智能康养平台整合家庭医生、社区服务、医疗机构资源,构建“15分钟健康生活圈”。
中研普华预测,2025-2030年将出现具备脑机接口、触觉反馈的第三代康养机器人,进一步推动服务智能化。
二、未来趋势:全周期服务、科技深度渗透与生态协同
(一)全周期健康服务:覆盖全人群、全场景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分析,康养旅游正突破“老年专属”的狭义认知,形成覆盖健康状态、亚健康到临终关怀的全周期服务体系:
18-39岁群体以休闲娱乐、延缓衰老为主要目的,推动美容抗衰、运动康复等细分领域增长;
40-59岁人群关注慢性病管理与生活品质提升,催生定制化健康管理服务;
老年群体聚焦养老护理与康复医疗,推动机构养老与居家护理深度融合。
三甲医院与养老机构共建“绿色通道”,实现健康档案与诊疗记录互联互通;县域医养结合模式加速下沉,依托区域医疗中心构建“15分钟康养圈”。
(二)科技深度渗透:从“辅助工具”到“核心驱动力”
科技将成为康养旅游创新的核心引擎,推动服务模式与用户体验的颠覆性变革: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打造沉浸式康养体验场景,如VR森林冥想、AR中医诊疗模拟;
区块链技术:实现健康数据可追溯,构建“康养+保险”信任机制;
脑机接口与触觉反馈:第三代康养机器人通过多模态交互提升服务精准度,成为老年群体健康管理的“24小时守护者”。
中研普华预测,到2030年,科技服务占比将大幅提升,形成“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的数字基座。
(三)生态协同: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共生”
康养旅游与文旅、教育、金融等领域的边界逐渐模糊,催生复合型产品:
文旅康养:“康养+非遗”模式将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融入健康管理,如某基地推出的“中医针灸+古法艾灸”体验项目,年接待游客量高;
老年教育:康养社区内设老年大学,开设书法、摄影、健康管理等课程,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金融创新:康养信托、养老目标日期基金等产品涌现,为行业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此外,中国康养旅游将加快全球化布局,通过“文化输出+技术赋能”提升国际竞争力。例如,峨眉山、长白山等目的地开发中医药康养旅游线路,年接待海外游客超百万人次;深圳试点“港澳居民康养消费直通车”,实现港澳医保直接结算内地温泉理疗、中医推拿等服务。
(四)标准化与品牌化: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
行业监管机制逐步完善,工信部与文旅部联合发布的《康养旅游服务质量规范》对膳食疗养、康复护理等服务流程进行细化,为市场规范化发展提供依据。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整合形成全产业链优势,区域性中小机构则聚焦细分领域,以差异化服务构建护城河。例如,秦皇岛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通过“国家支持政策+协同创新”模式,打造“医养游联动”品牌,吸引京津老年人来秦康养突破7万人次。
康养旅游的崛起,本质上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产业创新的共振。当海南的阳光沙滩遇见瑞士抗衰老技术,当峨眉山的禅修养心融合AI健康监测,当县域市场的生态农业链接城市中产的健康需求,一个覆盖全人群、全周期的康养服务网络正在成形。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强调,未来十年,康养旅游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通过普惠性服务缩小城乡健康差距,通过绿色康养践行“两山理论”,通过文化输出增强全球健康治理话语权。行业需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生态协同为根基,以普惠共享为目标,构建覆盖全人群、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康养旅游从“边缘补充”跃升为“经济主赛道”。
......
欲知更多详情,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