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航空业因燃油消耗持续面临减排压力时,一场以“零碳飞行”为目标的产业革命已悄然展开。从跨城eVTOL航线的常态化运营,到氢燃料电池验证机完成高空测试;从“碳中和航班”产品引发消费热潮,到低空观光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中国绿色航空产业正以技术迭代与场景创新双轮驱动,重塑全球航空业竞争格局。
这场革命不仅是能源结构的转型,更是从材料科学到空域管理的全链条重构,标志着航空业从“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模式向“智能化、可持续化”的新生态跃迁。
一、绿色航空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技术路线:电动化、氢能化、燃料化的三重奏
中国绿色航空技术已形成多路径并进的格局。电动化领域,某款eVTOL机型成为全球首个完成适航认证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其分布式电推进系统(DEP)通过多旋翼独立控制,单个电机故障时仍可保持飞行,安全性较传统直升机显著提升。深圳至珠海航线的常态化运营证明,eVTOL在短途通勤场景中已具备商业化潜力,其低噪音、零排放的特性尤其适合城市密集区。
氢能化赛道,某型氢燃料电池验证机完成高空长航时测试,液氢储罐轻量化技术突破使续航能力大幅提升。氢能飞机被视为长航程绿色航空的终极方案,其能量密度是锂离子电池的数倍,且排放仅为水蒸气。当前技术瓶颈在于氢气储存与加注基础设施,但液态氢低温储存技术的突破,为规模化应用扫清障碍。
燃料化层面,国内建成大型生物航煤生产基地,餐厨废油转化率显著提升,产品通过国际标准认证。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可与传统航煤混用,无需改造发动机,成为现有航空体系向低碳转型的关键过渡方案。其原料来源正从废弃食用油向非粮作物扩展,进一步降低对粮食安全的潜在影响。
(二)产业链协同:从“线性供应”到“生态共生”
绿色航空产业链正经历深度整合。上游环节,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耐低温电解液、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关键部件国产化率大幅提升。例如,国内企业开发的固态电解质提升了电池安全性,而复合材料成本降低推动了大规模应用。
中游制造领域,主机厂与科技公司、能源企业的跨界联盟成为主流。某车企与电池企业合作开发固态电池航空动力系统,中航工业与能源集团共建氢能航空示范基地。这种“技术-制造-运营”闭环的形成,加速了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进程。例如,某物流企业通过eVTOL替代传统陆运,在偏远地区实现“当日达”服务。
下游应用场景则呈现细分化趋势。城市空中交通(UAM)催生“空中出租车”“紧急医疗转运”等新业态;应急救援领域,无人机与eVTOL联运模式在矿区、灾区实现快速响应;旅游观光市场则通过低空飞行产品吸引年轻消费者,形成“航空+文旅”的新增长点。
(三)政策驱动:从“顶层设计”到“全球标准”
中国通过《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等政策,构建了“顶层设计+专项支持”的矩阵。政策红利有效降低了企业转型成本,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例如,对SAF生产企业的税收优惠,推动了生物航煤产能的快速扩张;对eVTOL适航认证流程的简化,缩短了产品上市周期。
在国际标准制定层面,中国从“技术追随者”转向“规则输出者”。在国际民航组织(ICAO)大会上,中国提出的“SAF全生命周期碳核算方法”被纳入国际标准;与欧盟签署的《中欧绿色航空合作备忘录》,在氢能航空适航认证领域建立互认机制;在东南亚市场,国产eVTOL占据较高出口份额。这种从产品输出到规则输出的转变,标志着中国航空业全球竞争力的质变。
(一)消费端:环保意识驱动选择偏好转变
消费者对航空出行的环保属性关注度显著提升。调研显示,超半数旅客愿意为绿色航班支付溢价,尤其是年轻客群与商务旅客。航空公司通过碳积分计划、航班碳排放量标注等方式,引导旅客选择低排放航班。例如,某航司的“碳中和航班”产品通过购买碳信用抵消排放,同时为旅客提供积分兑换升舱或礼品的福利,上线首月预订量即突破预期。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二)成本端:技术经济性逐步凸显
绿色航空技术的经济性逐步显现。电动飞机电机维护成本较传统涡扇发动机大幅降低;氢能飞机燃料成本在氢气大规模生产后,有望低于传统航煤;SAF虽当前价格较高,但随原料规模化与工艺优化,成本差距持续缩小。例如,某物流企业测算,使用eVTOL进行城市配送的单位距离成本较直升机降低,且运输效率提升。
(一)增长极一:城市空中交通的规模化运营
未来,eVTOL有望在城市通勤、紧急医疗、旅游观光等领域实现常态化运营。随着适航认证推进与空域管理改革,国内将形成多个UAM运营节点,年飞行量大幅增长。例如,部分城市规划“空中出租车”航线连接交通枢纽与商业区;医院部署“空中急救站”缩短危重患者转运时间。这种模式不仅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更通过“按需出行”“共享飞行”等新模式,重构城市出行生态。
(二)增长极二:氢能飞机的区域航线替代
氢能飞机将在区域航线中逐步替代传统燃油机。随氢能制取成本下降与储运技术成熟,氢能干线飞机有望在后期进入市场。例如,某企业设计的氢能支线客机,载客量与航程接近传统机型,但碳排放大幅降低;某机构开发的氢能货运飞机,可满足跨境电商物流需求。氢能航空的普及,将推动航空业从“化石能源依赖”向“零碳能源转型”。
(三)增长极三:SAF的全产业链减碳
SAF将推动航空业全生命周期减碳。国内企业需参与国际SAF认证体系构建,抢占标准制定权。例如,某企业联合航空公司、能源企业建立从原料种植到燃料生产的追溯系统;某机构开发SAF碳排放计算模型,为全球贸易提供碳足迹依据。未来,SAF原料将向非粮作物与废弃物扩展,合成燃料技术突破实现碳中性循环,形成“种植-加工-应用”的闭环。
中研普华通过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客户降低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