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前言
近年来,中国户外运动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从都市公园的晨跑群体到乡野山间的露营帐篷,从专业赛事的竞技舞台到日常锻炼的健身场景,户外运动已深度融入国民生活。截至2025年4月,全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突破4亿,相关企业数量达33.5万家,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超20%。这一趋势背后,是政策红利释放、消费升级驱动与技术创新赋能的共同作用。
一、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顶层设计引领产业升级
国家层面将户外运动产业视为推动全民健身、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抓手。2025年,国家发改委联合体育总局等六部门发布首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名单,明确“到2030年建成100个高质量目的地”的目标,并通过中央资金支持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涵盖安全监测系统、生态修复工程及智慧服务平台等领域。地方层面,云南、浙江等省份率先出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通过“体旅融合”“全域布局”等路径,推动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例如,云南依托大理、丽江等地的立体气候与多样地貌,打造“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集聚区”,形成覆盖水、陆、空、山、雪、冰的全项目供给体系。
(二)消费升级驱动需求扩容,健康理念重塑生活方式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显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与健康意识觉醒,户外运动从专业竞技转向大众休闲,成为连接物质消费与精神需求的新载体。中青年群体(25-34岁)成为消费主力,女性参与度显著提升,推动户外装备向“功能与时尚并重”转型。消费场景亦从单一运动延伸至社交、文化、教育等多元领域,例如露营与亲子互动、星空观测结合,徒步与文化讲解、社群组织融合。此外,夜间徒步、荧光骑行等“夜经济”新业态,以及VR虚拟登山、潜水等沉浸式体验,进一步拓展消费边界。
(三)基础设施完善与技术创新,降低参与门槛
全国健身步道总长度突破40万公里,冰雪运动场地达2678个,汽车自驾运动营地超857个,为户外运动普及奠定硬件基础。以云南为例,环洱海生态廊道、环滇池绿道的建成,使普通市民可便捷参与骑行、徒步;洱海帆船赛、万水千帆赛等国家级赛事的连续举办,则通过专业化服务吸引高端客群。技术层面,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率、步数等数据,大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训练建议,物联网技术优化赛事管理效率,推动户外运动向智能化、精准化演进。
(一)市场规模持续扩张,细分领域亮点纷呈
户外运动产业已形成“基础装备+场景服务+生态体验”的三层结构。传统项目如登山、徒步、骑行保持稳定增长,新兴领域如低空飞行、桨板、赛艇等增速显著。以冰雪运动为例,2024-2025冰雪季全国滑雪场累计接待客流量达2.56亿人次,产业总规模突破9700亿元;水上运动参与人数超1.2亿,产业规模达4386亿元。区域市场方面,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仍是核心消费地,但二三线城市凭借本地化场景开发(如长三角露营地集群、中西部山地运动基地)加速崛起,形成“华东引领、全国辐射”的格局。
(二)竞争格局多元化,本土品牌崛起
国际品牌凭借技术优势占据高端市场,本土企业通过差异化定位与技术创新抢占细分领域。例如,安踏、李宁等品牌推出轻量化、环保型户外服装,凯乐石、牧高笛等专注登山、露营装备研发,形成“高端进口+中端本土”的竞争梯队。服务领域,俱乐部、培训机构、赛事运营商等主体通过整合“装备租赁+技能培训+活动组织”资源,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线上渠道成为重要销售平台,线下体验店则通过场景化陈列、互动式服务增强用户粘性。
(三)产业链协同深化,跨界融合成趋势
户外运动与文旅、健康、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例如,云南将户外运动与民族节庆、非遗文化结合,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品牌;浙江通过“户外运动+康养”模式,开发森林疗愈、温泉徒步等项目;教育领域,青少年户外研学、企业团建培训需求激增,推动产业向“体验化”“教育化”升级。此外,体彩公益金通过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赛事培育等方式,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一)绿色化与责任化: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随着“双碳”目标推进,户外运动产业将绿色理念贯穿全链条。装备企业采用可回收材料、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环境影响;场景服务商通过限制单日客流、推广“无痕户外”理念,保护自然资源。例如,云南在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中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同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国家林草局将户外运动纳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运动护绿、绿色惠民”。
(二)技术赋能与场景细分:智能化重塑用户体验
智能硬件、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进一步渗透,推动装备与服务智能化。例如,智能手表实时监测运动数据,AR眼镜提供虚拟导航,无人机跟拍记录运动瞬间。场景层面,垂直生态将深度细分,形成“运动+健康”“运动+教育”“运动+文旅”等跨界模式。例如,结合心率、血氧等数据的健康管理服务,基于地理信息的文化讲解系统,以及与景区门票、住宿预订绑定的“一站式”运动套餐。
(三)区域协同与全球布局:构建开放竞争新格局
国内市场将形成“核心城市引领、区域联动发展”的格局。一线城市聚焦高端赛事与技术创新,二三线城市开发本地化场景,通过打造“区域户外运动走廊”实现资源共享。例如,云南联动大理、丽江、怒江、迪庆四州(市),浙江整合杭州、宁波、湖州等城市资源,形成集群效应。国际层面,中国品牌将通过“文化输出”“标准制定”提升影响力,例如参与国际赛事运营、推广中式户外生活方式。
(一)聚焦高增长细分领域,布局“技术+场景+服务”生态
投资者可重点关注三大方向:一是高性能、环保型装备研发,如轻量化碳纤维登山杖、可降解露营帐篷;二是场景化服务创新,如主题露营地、垂直攀岩基地、水上运动中心;三是数字化平台建设,如线上预约系统、社交互动社区、运动数据分析工具。例如,云南体彩通过支持“体彩乐走”徒步大会、地方主题即开票等项目,将公益属性与户外场景深度融合,为商业投资提供可复制的模式。
(二)把握区域市场分化机遇,差异化开发本地化产品
一线城市消费者追求高端化、个性化体验,可投资专业俱乐部、定制化旅行服务;二三线城市及下沉市场侧重性价比与便捷性,适合开发标准化露营地、平价装备租赁平台。例如,长三角地区依托经济发达、交通便捷的优势,可打造“周末微度假”户外产品;中西部地区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开发山地运动、探险旅游等特色项目。
(三)强化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平衡商业价值与社会效益
企业需将环保理念融入运营全流程,例如采用清洁能源供电、推广公共交通接驳、实施垃圾分类管理。同时,通过公益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如组织环保主题徒步、支持青少年户外教育。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补贴奖励等方式,引导企业参与生态保护与社区共建,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如需了解更多户外运动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