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普惠金融作为中国金融体系深化改革的核心战略,已从政策倡议转化为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工具。2025年,在“十五五”规划与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国家战略的耦合推动下,行业正步入“商业可持续、技术深度融合、生态化发展”的新阶段。
一、宏观环境分析(PEST模型)
(一)政策环境:战略定位升级与监管趋严并行
“十五五”规划明确将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深度绑定,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央行通过定向降准、普惠金融考核评价等工具强化激励,同时以《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框架,构建“创新与监管平衡”的制度体系。2025年6月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健全多层次机构体系”“完善县乡村金融服务”等九大任务,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二)经济环境:内需驱动与风险防控并重
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小微企业(占市场主体90%以上)成为创新主力军,其融资需求与消费升级需求共同构成普惠金融基本盘。然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中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倒逼金融机构提升风险定价能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口结构优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崛起,催生规模化种植贷款、农业保险等结构性机遇。
(三)社会环境:数字原住民崛起与金融素养提升
Z世代(1995-2010年出生人群)成为消费主力,其线上化、场景化的金融需求推动行业向“智能化服务”转型。央行调查显示,2024年超七成受访者认可“高收益伴随高风险”的金融逻辑,金融素养显著提升。但偏远地区居民与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仍存,制约服务触达效率,倒逼机构开发适老化、无障碍金融产品。
(四)技术环境:AI与区块链重塑商业模式
人工智能(AI)与大数据成为风控核心,通过多维度信用画像降低对抵押物的依赖;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供应链金融,确保交易真实性,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5G与物联网在农业保险、活体抵押等领域实现精准监测,云计算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IT基础设施。技术从“工具”升级为“核心驱动力”,推动行业向“动态风险评估”“自动化运营”转型。
(一)市场主体分层与竞争焦点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显示,中国普惠金融市场已形成“国有大行主导、中小银行深耕、科技公司赋能”的多元化格局:
国有大行:依托资金成本优势与线下网络,主攻500万元以上额度贷款市场,并通过“惠懂你”等APP实现线上化审批。
股份制银行:聚焦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定制化融资方案,如知识产权质押、订单融资等。
地方中小银行:立足区域特色产业,通过“整村授信+积分制管理”模式服务农村市场。
互联网金融机构:凭借场景优势渗透消费金融领域,如与电商平台合作提供“数据+信贷”服务。
竞争焦点从“用户覆盖”转向“服务质量”:大型机构通过生态构建整合资源,中小机构通过垂直领域深耕形成差异化优势。
(二)核心挑战:商业可持续性与数据安全
商业可持续性:服务客群风险高、单笔成本高的矛盾突出。部分机构为追求规模采取“掐尖”策略,偏离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引发监管层对“使命漂移”的警惕。
数据安全与隐私:数据驱动模式下,数据合规使用成为生命线。联邦学习技术虽破解信息孤岛难题,但深度伪造技术可能引发信贷欺诈,需建立算法审计与伦理审查框架。
数字鸿沟:农村地区征信覆盖率低、老年人金融素养不足,制约服务深度。机构需平衡产品复杂度与风险防控,如开发适老版APP、简化操作流程。
(一)智能化:从“普”及到“惠”及的精准服务
基于AI和大数据的动态风险评估、个性化产品匹配将成为主流。例如,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作物生长数据,金融机构自动发放农资贷款,实现“无感化服务”。智能投顾结合用户风险偏好,提供千人千面的资产配置方案,推动服务从“标准化”向“定制化”升级。
(二)生态化:场景深度融合与价值共生
普惠金融将深度嵌入产业链、供应链、政务民生等场景,形成“金融+非金融”一体化解决方案。例如:
产业金融生态:金融机构与产业链核心企业合作,通过“数据+信贷+保险”模式服务上下游小微企业。
政务金融生态: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成为风控核心依据,如“基层治理+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村融资难题。
生态化发展将推动行业从“竞争”转向“共生”,提升用户粘性与服务效率。
(三)绿色化:双碳目标下的新增长极
“双碳”目标催生绿色普惠金融产品,如“光伏贷”支持农户安装太阳能设备,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引导资金流向低碳领域。农业保险创新产品(如价格指数保险)与“保险+期货”项目持续增加,服务农业风险管理需求。绿色普惠金融标准体系逐步建立,成为行业新蓝海。
(一)政策导向:紧跟国家战略布局
投资者需重点关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领域。例如,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小微企业智能风控解决方案提供商、适老化金融科技产品研发企业等细分赛道,具备长期增长潜力。
(二)技术赋能:选择具备核心壁垒的机构
技术/数据壁垒与生态/场景壁垒构成竞争护城河。优先投资拥有独有数据源(如卫星遥感、物联网设备)、先进算法模型(如联邦学习、知识图谱)的机构,以及能将金融服务无缝嵌入生产生活场景(如电商平台、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平台型企业。
(三)风险防控:规避系统性风险
需警惕三大风险:
商业可持续性风险:避免投资过度依赖政策补贴、风控能力薄弱的机构。
数据安全风险:关注数据治理水平与合规运营能力,规避因数据泄露引发的法律与声誉风险。
数字鸿沟风险:评估机构对弱势群体的服务能力,如适老化改造进度、农村网点覆盖率等。
如需了解更多普惠金融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