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用药是指适合儿童特殊体质及需求设计的一类药品,尤其指专门在医院儿科使用的药品。儿童药品对于药品剂量、安全性、口味等都有特殊的需求,如通常使用剂量更小、利用矫味剂来改善药品入口的苦味等。
随着中药激励政策及鼓励儿童药物研发的政策不断出台,目前国内已有超过40款儿科中药新药处于申请临床及以上阶段(不含已上市产品新增适应症或人群)。而中药赛道的火热也带动儿科中成药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药企进入,涉及济川药业、扬子江药业、葵花药业、康缘药业等多家明星企业。
据“中国儿童用药数据库”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31日,我国已批准上市的儿童专用药数量共1049个(按品规计),仅占我国已批准上市药品总数的3.2%;已批准上市的成人儿童共用药数量为4042个(按品规计),约占我国已批准上市药品总数的12.4%。
儿童适宜药品缺乏是儿科面临的突出问题,很多患儿在服药时都被当成“缩小版成人”对待,按照“小儿酌减”的原则把成人药给儿童减量使用。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一致表示,这种做法存在安全隐患。
当前,儿科“用药靠掰、剂量靠猜”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一项关于儿童“口服药品分剂量”调研显示,硝西泮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螺内酯片、呋塞米片等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药品分剂量占比达90%以上,剂量常为成人用量的1/2、1/4,低龄儿童可能只有成人剂量的1/20、1/40。剂量的准确性、用药安全性都存在风险。
儿科中成药的细分品类中,呼吸系统占据主要市场份额,达79.06%,该品类在2023年等级医院销售额为超62亿元,同比增长23.78%。此外,在2023年全国等级医院儿科中成药销售额TOP10排行榜中,10款药物销售额均过亿元。其中,小儿豉翘清热销售额破10亿元,总额约17亿元,已连续7年位居榜首;小儿消积止咳以4.7亿元的成绩位列第二;金振、神曲消食、小儿咳喘灵销售额分别为4.6亿元、4.5亿元、4.5亿元
据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分析
近年来,保障儿童用药相关文件密集出台,儿童用药上市数量明显提升,儿童用药从“缩小版”转向“适宜版”,逐渐走向规范化。
目前,随着“三胎政策”的全面开放,儿童人口数量将持续增加,儿童药物市场需求也将随之增加。然而,我国儿科用药存在诸多问题,如品种少、剂型少、剂量规格少、普药多、不良反应情况多等。此外,儿童药药品口感不好,用药依从性差,长期存在“用药靠掰,剂量靠猜”,“小儿酌减”等情况,儿童滥用药物严重损害了儿童健康。同时,我国儿科用药发展起步较晚,技术研发较为落后。国内儿科专用产品的批准文号数量以及活性成分数量均较少,儿科专用药物的批准文号数量占比不到2%,相对于全国2.49亿儿童人口来说远远不够。
近几年,政策层面一直在向儿科用药倾斜,从2021年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到近期发布的《第五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建议清单》,无一不强调国家儿童药物的重要性。
近日(5月2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重庆华森制药(002907)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八味芪龙颗粒为首家中药二级保护品种。
面对儿科用药市场的挑战和机遇,药企需要不断创新以获得市场份额。未来,儿科用药的研发将更加注重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儿童适宜性。同时,也将加强跨学科合作和技术创新,推动儿科用药行业的持续发展。
中研普华报告涵盖市场热点,政策规划,竞争情报,市场前景预测,投资策略等内容。更辅以大量直观的图表帮助本行业企业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态势、市场商机动向、正确制定企业竞争战略和投资策略。本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和国家信息中心等渠道发布的权威数据,结合了行业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市场调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