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保险服务方面,中华联合保险旗下中华财险山东分公司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初心,将农险视为核心险种,从发展策略、经营规划、管理措施到考核监督都围绕此定位建立了全面的经营机制。公司通过完善农业保险机制、流程、标准和工具,加强规范管理,确保农险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技术手段方面,中华联合保险旗下中华财险山东分公司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升保险服务的精准度和效率。公司成功实现了“兴农保”移动展业工具在种植、养殖、承保、理赔等农业保险全领域的广泛应用,支持实时出单和现场“闪赔”功能,极大地提高了保险服务的时效性和便捷性。此外,公司还进一步开发了“无人机智慧平台”和“保处联动系统”,通过遥感、GIS系统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农业保险的精准承保和高效理赔,为农户提供了更加全面、高效的保险服务。
自2007年以来的17年中,中国农业保险飞速发展,为农业提供的风险保障(保险金额)从2007年的大约1000亿元提高到2022年的4.57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9.0%。同期保险费收入从2007年的53.33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219.4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3.2%(见图1)。就保险费而言,2020年我国农业保险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一直居于第一名的美国,2021年与美国相差无几,2022年略低于美国。2022年,我国农业保险总签单保费为1219.43亿元,美国是192.4亿美元,约合1346.8亿元人民币(按1美元兑7.0元人民币计算)。据瑞士再保险提供的数据,位居第三的印度,2022年农业保险费总收入只有28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我国的23.0%。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农业保险大国。
就农业保险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而言,2022年,我们已经实现了2019年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和林草局四部门在《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提出的500元/人和1%的目标。18个省份的保险深度超过1%,三分之一的省份保险密度超过500元/人。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分析,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从“物化成本保险”升级为“完全成本保险”,是2007年以来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此前,所有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险种,都实行“低保额、广覆盖”政策,提供保险金额只有亩均收益40%左右的“物化成本保险”,难以解决参保农户灾后恢复再生产的需要。完全成本保险将保险保障水平在“物化成本保险”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如果试验和推行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是在“提标”,那么逐步扩大成本覆盖面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扩面”,让普惠政策金融政策惠及更多的农户。这两三年在政府财政预算吃紧条件下,财政拨出专项资金在三大粮食作物的完全成本扩面上着力:2020年开始在6省24个县试点,2021年扩大到13个粮食主产省500个产粮大县,2022年实现主产省826个产粮大县全覆盖。2023年再次扩大到全国所有的产粮大县,约有1000多个产粮大县的农户可以受益。
2022年水稻、小麦和玉米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的亩均保额分别为1097.27元(河北,1500元/亩;湖南,900元/亩)、931.67元(江苏、河南,1000元/亩;黑龙江,628元/亩)和853.47元(江苏,1000元/亩;河北、四川,800元/亩),是“物化成本保险”保险金额的2-2.5倍。这个保险金额大多省份达到亩收益的80%,受到农户的普遍欢迎。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宏伟目标。农业强国具有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共同特征。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少、生产规模小的基本国情农情,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可谓任重而道远。保险作为分散、转移和管理农业风险的市场化金融工具,作为政府农业支持政策的有效载体,在助力农业强国建设方面发挥着“助推器”和“催化剂”的作用。
保险促进农业科技发展。保险机构开展农机设备保险服务,推广农业传感器、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应用,推动农业装备智能化发展。开发农村科技项目研发费用损失险,为农业科技公司农机研发提供风险保障。推出一揽子综合险服务,为农机大棚等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提供保险服务。提供“保险+信贷”的保单质押融资服务,为农业科技装备升级提供融资支持,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如果企业想抓住机遇,并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发挥最佳作用,那么我们推荐您阅读我们的报告我们的报告包含大量的数据、深入分析、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风险和机遇。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正确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获得领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