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医疗支出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制药工业的发展,新的医疗技术、医疗器械、医药产品层出不穷,药品行业市场规模日益扩大。
我国的药品市场正在不断改革,目标是充分借鉴欧美日等成熟国家市场的药政管理经验及自身国情,提升药品行业的市场规范化程度。在规范市场环境下,原料药企业需要同时接受药政监管部门、上市许可持有人对自身的审计监督,加重了自身的质量责任,拥有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的企业更能获得市场的认可。
91种新药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11月28日,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据医保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2024年医保谈判总体成功率76%,降价率63%。经调整,共新增91种药品,其中肿瘤用药26个、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药15个(含2个罕见病)、罕见病用药13个、抗感染用药7个、中成药11个、精神病用药4个,以及其他领域用药21个。同时,调出了43种药品。本次调整后,目录内药品总数将增至3159种,其中西药1765种、中成药1394种,肿瘤、慢性病、罕见病、儿童用药等领域的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
在7轮调整后,国家医保局已累计将835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同时,438种疗效不确切或易滥用、临床已被淘汰、长期未生产供应且可被其他品种替代的药品被调出目录。截至2024年10月底,协议期内谈判药品累计受益8.3亿人次,累计为患者减负超8800亿元。
药品产业链包括原材料供应、研发生产、销售流通及终端使用等多个环节。目前,我国药品市场以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为主,零售药店为辅,其他渠道占比较少。
医保统筹政策的强化与零售市场的强监管正加速行业变革。带量采购的常态化使得院内外市场格局发生显著变化,良币驱逐劣币成为常态。医保目录调整体系的严谨化、规范化和精细化,以及DIP&DRG支付方式的改革,进一步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和医保资金使用效率,但也对药品零售市场造成了冲击。门诊共济政策的实施,将门诊费用纳入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增强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竞争力,同时也对零售药店的客流量和销售额产生了影响。
我们的报告包含大量的数据、深入分析、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风险和机遇。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正确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获得领先优势。
不过,AI、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药品零售企业在库存管理、顾客分析、精准营销等方面实现了智能化升级。数字化转型也为零售药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远程医疗咨询、电子处方流转、智能数据分析等,极大地提升了服务效率和顾客体验。
药品市场需求受人口结构、疾病谱变化、经济水平及医保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药物需求持续增长;同时,公众健康意识提升,促使药品消费结构向多元化、高质量方向发展。
在“十四五规划”的大方针指导之下,山东、浙江、广东、上海、河南等多个省市相继出台药店医保药品集采相关政策,药店集采将会得到进一步推进,未来药品市场竞争或将进一步加剧。
想要了解更多药品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报告对我国药品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子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国内外药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