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0城支持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日,北京印发的《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进一步发挥住房公积金促进作用,支持缴存人在提取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的同时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该举措被认为是现阶段公积金政策优化的重要方向。
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的《北京住房公积金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在加大公积金贷款发放、促进住房消费提取、提升公积金管理服务水平方面持续发力。截至2024年底,北京地区缴存总额接近3万亿元,提取总额突破2万亿元,贷款总额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率提升明显。
机构统计,已有广州、深圳、杭州、西安等超30个市(区)跟进支持提取公积金支付首付款,有效降低购房者置业门槛,降低其购房压力,更好发挥住房保障功能。
住房公积金是中国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旨在帮助在职员工解决住房问题。该制度由雇主和个人共同缴纳,个人缴纳的部分由雇主代扣,雇主缴纳的部分则直接划入员工的住房公积金账户。住房公积金可用于购房、还贷、支付租金等与住房相关的支出。
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核心支柱,自20世纪90年代建立以来,已从单一购房支持工具逐步演变为覆盖租房、旧改、人才安居等多场景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在城镇化加速与住房需求升级的背景下,其功能定位由基础住房保障向支持可持续发展转型。近年来,政策持续扩大覆盖范围,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试点,并通过数字化手段重构服务生态。
《全国住房公积金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住房公积金各项业务运行平稳,住房公积金缴存额36317.83亿元,8127.04万人提取住房公积金27654.84亿元,发放个人住房贷款230.56万笔、13043.07亿元。
1. 制度演进与政策框架优化
住房公积金制度通过强制储蓄与低息贷款相结合的模式,覆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新兴就业群体。国家层面通过《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确立制度根基,地方政府则细化缴存比例、贷款额度等规则。近年政策重点聚焦三方面:
覆盖范围扩大:36个城市试点灵活就业人员缴存公积金,探索解决新就业形态群体的住房问题;
服务效率提升:简化提取流程,支持租房、购房、旧房改造等多场景使用;
风险防控强化:建立资金监管体系,部分城市个贷率逼近警戒线后加强动态监测。
政策创新还体现在与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项目的结合,推动公积金从被动管理转向主动服务。
2. 运行机制的结构性矛盾
当前制度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公平性、效率性与可持续性的平衡:
配贷机制失衡:低存低贷政策导致“逆向补贴”,高收入群体更易享受低息贷款福利;
区域分化显著:一线城市因房价高企,公积金对刚需购房支撑有限;三四线城市则面临资金沉淀与使用效率不足;
投资渠道狭窄:依赖存款利息难以对冲通胀,制约资金保值增值能力。
此外,年轻群体对租房提取、跨区域转移接续的需求激增,暴露服务模式滞后性。
3. 技术赋能与服务生态重构
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深度应用于公积金管理,实现“一网通办”智能审批与风险实时监测。
《全国住房公积金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住房公积金数字化发展持续加力。开展数字化发展服务指导,助力地方破解住房公积金数字化发展难题。推进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加快《住房公积金基础数据标准》修订,推进数据质量提升工作。强化跨部门数据共享,全年各地累计调用87类共享数据1.68亿次,让群众办事“流程更优、材料更简”。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
当前,公积金制度正站在转型升级的临界点。一方面,人口结构变化与住房需求分层化加剧传统运行模式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数字化浪潮与政策红利为制度注入新动能。新兴力量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提升:金融科技重构资金流转路径,灵活就业群体纳入拓展普惠边界,绿色投资方向探索可持续发展。这些变革既化解存量矛盾,亦催生“保障性”与“金融性”再平衡的历史机遇。
中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历经三十年发展,已成为衔接社会保障与金融体系的关键枢纽。当前行业呈现“破立交织”的鲜明特征:破的是传统低效运行架构——区域分化加剧公平性争议,狭窄投资渠道制约资金活力,刚性管理难以适配多元需求;立的是数字化与普惠化新生态——技术赋能服务效率质变,灵活就业者纳入拓展制度包容性,绿色金融与保障性住房投资开辟可持续发展路径。
未来行业将沿三条主线纵深发展:
制度弹性化:从“一刀切”转向区域差异化政策工具箱,响应一线城市控风险与三四线城市提效率的双重诉求;
服务人本化:以年轻群体、流动人口需求为中心,构建“租房—购房—养老”全周期支持链;
运营市场化:通过科技与机制创新释放资金活力,平衡公益属性与金融效率。
想要了解更多住房公积金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