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市场正以“技术突破+政策驱动+生态重构”为核心引擎,展现出爆发式增长潜力。根据《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4年)》,2023年全球数字经济总量突破33万亿美元,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达1.53万亿元,占GDP比重3.81%,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48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13%。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数字化转型已从“建平台”转向“强应用”,未来将通过AI融合、绿色转型、全球化布局三大主线重塑产业价值链。中国凭借政策红利、技术储备和市场规模,正从跟跑者向全球规则制定者跃迁,预计到2030年,数字化转型将带动GDP增长超5万亿元,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引擎。
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表现如何?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投入不断加大,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在信息技术相关的硬件设备、软件应用等方面投入比上年增长15.2%。数字化基础进一步夯实,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使用计算机6564.4万台,比上年增长1.9%。每百人使用计算机数39台,比上年增加2台。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拥有网站数量61.0万个,比上年增长5.1%。企业数字化应用持续深入,已融入生产经营各环节,数字化应用特点鲜明。2023年,九成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信息化技术[4],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依托于“顶层设计+市场自发”的双重动力机制。政策层面通过战略规划、试点示范与资源倾斜构建制度保障,市场层面则由技术迭代与需求升级拉动创新实践,形成“政策引导—技术支撑—应用落地—生态反哺”的闭环。在政策红利、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的三重驱动下,中国正从全球数字化的跟跑者向规则制定者跃迁,推动全行业从“效率提升”向“价值创造”转型。
(一)政策框架:从“基础建设”到“深度赋能”
近年来,国家层面相继出台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等政策,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强化基础技术层布局,通过“东数西算”工程优化算力资源配置,推动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二是聚焦行业差异化需求,针对制造业、金融业、农业等领域出台细分指导文件,如智能制造试点、绿色数据中心标准等;三是破解转型痛点,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与人才培养计划,降低中小企业转型门槛。地方政府则结合资源禀赋探索特色路径,例如长三角依托产业链完备性推进跨区域协同转型,中西部地区通过“数字基建+特色产业”模式(如贵州大数据、成渝智能制造)实现弯道超车。
今年8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目标到2027年,数智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等环节广泛应用,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级及以上企业占比达50%,建成不少于200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带动机械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稳步提升;培育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形成不少于200个优秀场景化解决方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8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会同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印发《广东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金融服务工作方案》。《工作方案》具体部署了四个方面、十五项工作措施。一是强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金融支持。二是提升数字化转型金融服务的专业化能力。加快推动金融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建立数字化转型融资对接机制,强化数据要素赋能金融服务,完善数字化转型融资的风险分担机制。三是提升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金融服务质效。四是强化工作组织实施。
(二)技术突破:从“单点创新”到“融合应用”
基础技术层呈现“头部企业主导、中小企业补位”的格局。阿里云、华为云等头部企业通过云原生、边缘计算等技术突破,提升算力效率与实时数据处理能力;行业应用层则呈现高度细分特征:金融业利用区块链优化风控模型,降低信贷违约率;医疗行业通过5G+远程医疗技术延伸服务半径;汽车行业向“软件定义汽车”转型,推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场景落地。值得注意的是,技术融合正催生跨领域创新,例如“5G+边缘计算+AI”组合,使智慧矿山实现井下设备远程操控,将生产安全性与效率提升至新高度。
(三)市场需求:从“被动改造”到“主动创新”
消费端与产业端需求的升级,成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牵引力。消费互联网的成熟培养了用户对“数字化服务”的普遍认知,推动企业以“用户为中心”重构业务流程;产业端则因成本压力、竞争加剧与效率瓶颈,倒逼企业通过数字化实现精细化运营。例如,零售业从“线下转线上”的渠道拓展,升级为基于AI算法的精准营销与供应链动态优化;制造业从单点自动化改造,进阶为“灯塔工厂”式的全流程数据驱动模式。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
数字化转型已覆盖金融、零售、通信等“高敏感度”行业,并逐步向农业、建筑、能源等传统领域渗透。前者依托数据密集型特征与高盈利空间,率先完成数字化基建并进入数据驱动的精细化运营阶段;后者则因场景复杂、链条冗长,转型路径更注重“局部突破—流程优化—全链重构”的渐进式推进。例如,农业通过物联网实现精准种植与供应链溯源,建筑业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优化施工流程,能源行业则借助智慧电网提升新能源并网效率。
企业数字化转型呈现“梯队化”特征:大型企业凭借资金与技术优势完成全域转型,中小企业则受限于资源与认知,聚焦局部环节优化,二者差距构成行业结构性矛盾。
(一)大型企业:从“数字化基建”到“数据资产运营”
头部企业已跨越“建平台、连设备”的基础阶段,进入数据价值挖掘的深水区。其核心路径包括:一是构建数据中台,打通内部“信息烟囱”,实现研发、生产、供应链等环节的数据互通;二是探索商业模式创新,例如工程机械企业通过设备联网数据提供“设备租赁+运维服务”的增值模式;三是打造行业级生态平台,整合上下游资源,如海尔卡奥斯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小制造企业。
(二)中小企业:从“工具应用”到“能力建设”
中小企业转型呈现“需求导向、小步快跑”的特点,优先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核心痛点:例如电商化采购降低供应链成本,财务自动化提升管理效率,轻量化SaaS工具实现营销数字化。然而,资源约束(资金、人才)与认知局限(将转型等同于“技术采购”)仍是主要障碍。部分企业因缺乏长期战略,陷入“转型投入回报比低”的恶性循环;另一部分则通过“抱团转型”模式(如产业集群共建数字化平台)降低成本,探索协同发展路径。
当前数字化转型的深层矛盾,已从“技术是否可用”转向“如何释放技术的长期价值”。一方面,数据孤岛、组织惯性与生态碎片化制约全链条效率提升;另一方面,新兴技术(如生成式AI、量子计算)的快速迭代,要求企业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布局”。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在于推动转型逻辑从“工具赋能”升级为“战略重塑”——通过顶层设计打破部门壁垒,以生态合作替代零和竞争,同时强化数据治理与人才培养,为下一阶段的“智能决策”与“绿色转型”积蓄动能。
想要了解更多数字化转型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报告对中国数字化转型及各子行业的发展状况、上下游行业发展状况、市场供需形势、新产品与技术等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中国数字化转型发展状况和特点,以及中国数字化转型将面临的挑战、企业的发展策略等。报告还对全球数字化转型发展态势作了详细分析,并对数字化转型进行了趋向研判,是数字化转型经营企业,科研、投资机构等单位准确了解目前数字化转型发展动态,把握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