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有人晒马拉松,有人晒露营,却很少有人晒“打针”。但就在划走短视频的下一秒,后台算法已经把“胰岛素针头测评”推给潜在用户——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爬坡,胰岛素作为最后一道防线,正从“医院处方药”变成“居家快消品”。中研普华刚刚完成的写下一句判断:胰岛素赛道正在经历“医疗属性下降,消费属性上升”的历史性拐点。未来五年,决定胜负的不再是“谁能生产”,而是“谁能把针头做成入口”。
暗流一:医保集采后,胰岛素变成“日用品价”
集采把终端价格打到“白菜级”,患者年用药成本大幅下降。价格骤降带来两大连锁反应:一是原来舍不得用三代的患者,开始主动升级;二是基层医生敢开、患者敢用,市场容量瞬间被“价格杠杆”撬开。
暗流二:新银发+小糖人,画像两极化
一头是60岁刚退休的“新银发”,有医保、有闲、有健康焦虑,愿意为好体验买单;另一头是被学业、外卖、熬夜包围的“小糖人”,对“打针”这件事极度抗拒,倒逼企业把针头做短、把注射体验做成“盲盒级”惊喜。中研普华在一线门诊看到,患者平均问诊时间缩短,但问“好不好打”“能不能带出门”的时间变长——“体验”成为第一决策因子。
暗流三:社交媒体把“针头”变“内容”
抖音“糖友记”话题播放量居高不下,UP主直播“一针进肚”教粉丝捏皮、换针、冷藏。胰岛素从“藏在卫生间”到“摆上桌拍视频”,品牌第一次有机会直接对话C端,而非通过医生“二传”。“内容种草”成为新战场,谁先占领用户心智,谁就能把竞品挡在门外。
芯片一:原料——从“动物提取”到“酵母表达”再到“植物表达”
重组技术迭代让胰岛素越来越“像人”,也越来越便宜。新一轮技术竞赛聚焦“植物表达系统”,号称“把农田变工厂”,一旦放量,成本曲线有望再下探。中研普华提醒:技术窗口期通常只有三到五年,谁先在 Regulatory 端拿到路条,谁就掌握降价主动权。
芯片二:递送——“针管→笔→泵→贴片”四级跳
胰岛素笔仍是集采主力,但“笔芯+针头”组合已陷入红海。下一轮增量藏在“泵”和“贴片”里:泵向“闭环+算法”进化,贴片向“无针+缓释”进化。两者共同诉求是“把打针变成贴创可贴”,体验革命一旦完成,患者黏性将呈指数级上升。
芯片三:渠道——“医院→药店→电商→直播”四连跳
集采后,医院利润变薄,店员推荐意愿下降,电商与直播成为品牌利润“泄洪区”。中研普华调研发现,同款三代胰岛素,线上价差可达两位数,患者“线下拿处方、线上下单”已成常态。渠道碎片化让“品牌直营”第一次跑通,也带来价格体系失控的新风险。
跨国“御三家”凭借专利山、品牌山、渠道山,依旧占据绝对份额,但护城河正在变浅:
- 专利端:核心分子专利陆续到期,本土企业“me-too”甚至“me-better”快速跟上;
- 品牌端:社交平台上,洋品牌“高冷”人设不敌本土品牌“会说中文、懂玩梗”;
- 渠道端:集采砍掉“高毛利空间”,跨国企业“养团队”模式难以为继,反而给本土企业“轻装上阵”机会。
中研普华判断:未来五年,跨国巨头将退守“高端泵+闭环算法”制高点,本土企业会在“笔芯迭代+内容电商”两端发起侧翼战,行业进入“持久战”而非“闪电战”。
第一把刀:原料“断粮”
胰岛素发酵罐专用培养基、超纯树脂、特种针头钢材高度依赖进口,任何一环卡脖子,产能说停就停。
第二把刀:价格“踩踏”
集采续约一年一谈,报价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企业若把“降价”当唯一竞争力,最后只能卖一瓶亏一瓶。
第三把刀:合规“翻船”
直播带货让品牌第一次直面C端,也带来“夸大疗效”“对比暗示”等合规雷区。医疗广告法红线就在脚下,一句“药效立竿见影”可能让全年利润被罚没。
中研普华建议:用“原料国产化+制剂差异化+内容合规化”三把锁,把风险关在门外。
未来五年,中国胰岛素行业没有“爆炸式”神话,只有“体验迭代+渠道迭代+技术迭代”的三重奏。谁能先把针头做成入口,把药品做成服务,把患者做成粉丝,谁就能把“降价的泥潭”变成“复利的池塘”。中研普华愿做那根“把趋势纺成纱”的线,陪你把“针头”写成“增长”的故事。
中研普华依托专业数据研究体系,对行业海量信息进行系统性收集、整理、深度挖掘和精准解析,致力于为各类客户提供定制化数据解决方案及战略决策支持服务。通过科学的分析模型与行业洞察体系,我们助力合作方有效控制投资风险,优化运营成本结构,发掘潜在商机,持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若希望获取更多行业前沿洞察与专业研究成果,可参阅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最新发布的,该报告基于全球视野与本土实践,为企业战略布局提供权威参考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