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弦鸣不辍 天地共谱长歌——写在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之际
2025年11月01日 | 浏览量:61789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华社酒泉10月31日电 题:神舟弦鸣不辍 天地共谱长歌——写在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之际
新华社记者李国利、黄一宸、刘艺
飞天之梦咏叹千载,强国之音万众同奏。
2025年10月31日23时44分,我国如期发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将张陆、武飞、张洪章3位航天员安全送往天宫空间站。
这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7次飞行任务。
至此,我国2025年载人航天发射任务圆满收官。
至此,我国已有28名航天员、44人次进入太空。
不久前,加快建设“航天强国”明确写入“十五五”规划建议,清晰地标定在了我国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路线图上。
站在“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蓄势待发的历史交汇点,中国航天奏响新的乐章。
乐谱
“……5、4、3、2、1,点火!”
10月31日深夜,搭载着神舟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自西北大漠戈壁深处拔地而起,巨大的“轰隆”声如同千万面战鼓在天地间齐鸣。
在这里送行的,有曾为国出征的航天员邓清明、为国夺金的世界冠军李晓霞;曾在这里送行的,有毕生守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樊锦诗、坚信“守岛就是守国”的王仕花……
密集的“鼓点”里,他们的心为壮丽的事业跳动,他们的脉搏同伟大的时代共振。
映在他们眼睛里的,是一条冲破云霄的巨龙——具备约8.6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的长二F运载火箭。
从自主研制的首枚运载火箭,到能满足高、中、低轨道不同有效载荷发射需求的“长征”火箭家族,再到面向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研制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中国航天起步晚于欧美国家,但却照着“自己谱写的乐谱”,奏出了“自己的节奏”。
细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历次发射,会发现从“0”到“604”,这场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长征”越走越快——
第一个“百次发射”,历时37年多完成;其后的4个“百次”分别用时7年多、4年多、2年零9个月、2年;而从500次到600次,仅仅用了1年零10个月。
火箭目前仍是人类开展一切空间活动的基础。“长征”火箭家族发射“提速”的背后,是载人航天、北斗组网、深空探测等一系列重大航天任务如期推进,折射出的是我国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
这是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也是一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道路。
从无到有最是不易,可在中国航天人乐观坚韧的讲述中,种种曲折都化作了岁月里悠长的歌。
70年前,钱学森突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第二年,他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970年,我国第一枚长征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直刺苍穹。
几十年来,这首名为“中国航天”的歌始终旋律连贯,从不曾间断。
“十四五”时期,我国已经在近地轨道建造起了一座能够实时通信、长期运行的空间站,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眺望更远处,还实现了从地月系探索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式发展。
事实上,早在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之初,国家就提出了有关空间建站的设想。如今的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全程参与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实施。
这意味着,充满想象力与浪漫主义色彩的“太空家园”并非一时“即兴创作”,而是存在于经过科学严密论证的、极具前瞻性的、环环相扣的“乐谱”之中。
2024年10月,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乐谱”再添新页,动人的音律流向新中国成立100周年。
“靠谱”的举国体制优势,为中国航天赢得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飞速发展,也为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厚植根基。
是的,“有谱”的不仅仅是“国家队”。
在写入规划文件后,我国的商业航天目前已初步完成“星箭制造、商业发射场测试发射、卫星数据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闭环,并在近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连续提及。
越来越多致力于降本增效的民企,正如高亢的音符迸发出创新活力。
声部
“航天路正式建成通车!”
在2025年深秋的东风航天城,这条新闻被当地居民们转发的次数,比神舟二十一号任务还要多。
人,是载人航天的核心,更是创造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的源头。
以“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们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隐姓埋名扎根西北,于是曾经寸草不生的地方,渐渐“长”出一座座欣欣向荣的小城。
这条以“航天”命名的路,将东风航天城与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航天镇连在两端,设计时速为100公里,让人们跨区域出行的时间缩减40%。
100公里,在航天当中是什么概念?
如果从地表出发,向空中走100公里,就会来到“卡门线”——国际航天界定义的地球大气层与太空的边界。
迄今为止,28名中国航天员共44人次越过了这道界限,完成了24次太空出舱活动,个人累计在轨驻留时间最长纪录已经超过400天。
他们之中,有空军飞行员出身的女性,有来自高校的博士生导师,有久居幕后的科研人员……
他们,无一不充满了勇气与智慧。
“以前,我们对很多事情的认识是一鳞半爪的。通过航天员在轨工作,我们对很多规律的认识有了阶跃式的提高。”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刘伟波说,“空间站里有咱们的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获得新认识、认识新规律的最佳途径。”
工程各系统、相关参研参试单位的千千万万航天人,组成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各个“声部”。
航天员张陆,是神舟二十一号乘组指令长,出征前他为这个“新老搭配”的乘组取了个别名,叫“砺箭-21”。
“我们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在21世纪驶向星辰大海。”他说。
未来6个月的在轨生活中,3位航天员将在混合现实训练装置、智能辅助系统“悟空AI”等辅助下开展训练,工作之余使用“烤箱”在轨烹饪食材,还能在“太空菜园”采摘到新鲜的蔬果。
和他们一同“乘船”进入“太空家园”的,还有鼻子尖尖的“特殊访客”——4只小鼠。
“我们会重点关注空间环境对小鼠行为模式的影响,还将探索小鼠多组织器官在空间环境的应激响应和适应性变化规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天达介绍。
同时搭载上去的,还有“手性”实验装置。“通俗地说,我们希望探究为什么地球上的蛋白质都是‘左撇子’,都选择了左旋氨基酸。”宁波大学吴翊乐说,“大概10年前就有了这个想法,但在地面没有足够的条件进行实验。”
“天上人做天下事,天上事靠天下人。”这句话,被此次作为载荷专家执行任务的航天员张洪章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天地一心、团结协作,是中国载人航天永恒的主旋律。
为把住火箭发射前最后一道“质量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推进剂化验团队始终保持高准确率;
为确保航天器安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青岛测控站以“厘米级”精度守护飞天路;
为及时给予支持,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调度团队自天和核心舱入轨后便24小时轮流值守,“北京明白”一直都在。
航天员、研究员、工程师……在工程总体的统筹指挥下,各个“声部”同声相应,交汇成中国载人航天气势磅礴的最强音。
回响
“人类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生命可以延长吗?”为了解答这些从小就盘桓在脑海里的问题,张洪章读书时对生物、化学格外下功夫。
年少时的他并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带着这些问题,到国家太空实验室里去探究生命科学的奥秘。
数载长歌的回响,在天地间一圈一圈地荡开。
自空间站全面建成以来,科学家们精挑细选的一批动物陆续“入住”,例如秀丽隐杆线虫、斑马鱼、果蝇、涡虫以及这一次的小鼠。
“这些实验有望揭示微重力对生物个体生长、发育、代谢等影响,促进我们对人类生命现象本质的理解。”李天达说。
中国空间站在轨稳定运行天数逾千。这些日子里,人们搜索航天的高频关键词,早已从以往的“工效”“精度”扩展到“研究”“应用”“效益”。
除上述的生命科学外,微重力物理科学以及探究宇宙线起源、暗物质搜寻等问题的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等,都是空间站未来将重点开展的研究方向,或可解答横亘在人类面前许久的难题;而微重力流体、燃烧和材料科学,更是推动我国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太空引擎”。
“上天”终要“落地”。科技现代化的春风遍拂人间之时,也拨响了家家户户丰收的前奏。
在山东临沂千亩农田,冬小麦的种子已经播到了地里。
这些“抗冻”的种子是“鲁原502”,目前中国航天育种中单一品种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品种。
伴随着航天科技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推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着科技强国、航天强国建设。
强国有我。航天精神、航天事业对青少年的感召,是最具时代穿透力的回响。
第一次从太空返回地球后,张陆回到家乡湖南,走进多所中学与孩子们分享人生经历。
“有几个孩子今年考上了飞行员,还给我寄来了信。”张陆清楚记得,信中说,“未来,我想成为像您一样的人”。
张陆的回复是:“我希望你能够成为你自己。”
“十四五”期间,我国共举办了4次太空授课活动,面向全国乃至全球进行现场直播,内蒙古阿拉善、新疆乌鲁木齐、陕西延安、四川汶川、西藏拉萨、香港、澳门等多地中小学生通过地面分课堂“上课”。
航天员在空间站内展示讲解地面看不到的科学现象,就此成为无数人的童年回忆。
观看过12年前我国首次太空授课的孩子们,长大后有的成为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有的走进了航天相关单位。
回响的力量,正在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显现出来。
科学无国界。“欢迎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开展合作”,是我国向全世界发出“共奏交响乐”的邀请。
目前,中国已同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近200份政府间航天合作协议,还与巴基斯坦签署了选拔训练航天员合作协议。
“根据我国空间站飞行任务中期规划和合作进展,将择机安排1名巴基斯坦航天员以载荷专家的身份,执行短期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张静波说。
“十五五”大幕将启。5年之后,正是2030年——
相信到那时,我国已经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港澳航天员也已执行首次飞行任务;两套新入轨的舱外航天服上,又会写上更多航天员的签名……
坚持梦想,终有回响。浩瀚宇宙,长歌激荡,让我们用心聆听。
【责任编辑:钱中兵】本文来源:资讯纵横网
本文地址:https://mgisk.com/post/38436.html
关注我们:微信搜索“xiaoqihvlove”添加我为好友
版权声明:如无特别注明,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
-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_人保服务,人保护你周全
- •人保服务,人保有温度_2025投影仪产业链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未来发展前景调研
- •新华时评|向南!向难!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续写新传奇
- •人保财险政银保 ,人保服务_2024洗碗机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供需格局分析
- •人保服务,人保伴您前行_中国小麦淀粉行业:2025基础原料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 •2025-2030:GIS设备"智电革命"全景图谱——中国电网升级背后的万亿级机遇_人保车险,人保财险
- •共享农场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投资风险分析2024_人保车险 品牌优势——快速了解燃油汽车车险,人保车险
- •人保财险政银保 ,人保财险 _适老化家具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家具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调研分析2024
- •2024社区医院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价值分析研究 上海:超过60%社区可以开展门诊小手术_保险有温度,人保财险
- •保险有温度,人保财险 _加快打造低空经济增长新引擎 2024低空经济行业市场前景预测

